《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刘洋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刘洋,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美院,2007年创办北京华新意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现任民盟中央文化专委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台湾地区金点国际设计奖亚洲区顾问、工信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委。曾荣获“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佳杰出工业设计师”、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曾主持华为、宝马、奥迪、小米、微软、北京地铁等知名企业和民政部、工信部、市科协等政府机构的重点设计项目。

眼见着很多有情怀的、发烧友型的工业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被迫转型或缩小规模甚至关门,刘洋深感痛心。基于自身先后在设计公司、研发企业任职,后来又创业、任教的经历,刘洋给相关的委办局提出建议——制定工业设计师的职称认证体系,得到北京市科委、人力社保局的高度重视。刘洋认为,要承认工业设计师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应该有一个职称认定的体系来形成人才阶梯以构成良好的发展秩序,让设计公司和企业的设计部交相辉映,相互补充,让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变为可持续和受社会承认的岗位。

《设计》:华新意创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反映着中国工业设计怎样的发展历程?

刘洋:第一阶段:手机设计专家

华新意创成立于2004年,成立之初以电子产品和家电设计业务为主,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掌上通讯产品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基于我在智能手机、PDA研发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熟悉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来是因为那个时代手机的工业设计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是哪个公司都能做。手机产品附加值大,能够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优质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对工业设计有深度的认知。当时服务的客户有华为、联想移动、方正、康佳、登合科技、汉王这样的国内企业,还有微软、i-mate这样的国际客户。借助过硬熟练的设计能力、对生产和工艺的充分了解,加上一定程度的功能和结构创新,使公司在一开始便发展得比较顺利,在业内得到认可。

第二阶段:从策划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2007年华新意创为微软MSN设计了BUDDY PHONE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开始从产品设计拓展到品牌形象设计、配件设计、周边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促销MSN公仔设计以及广告视频设计等一系列的设计,从此逐渐形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模式,在强化策划能力的同时向生产方面迈进,在深圳组建结构设计及生产跟踪团队,专门负责结构设计和生产监理业务。触及生产业务之后,积累了对全产业链更加坚实的认识,我逐渐意识到,要用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卖点而不是制造的重复劳作,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师擅长的领域,同时去整合资源。

第三阶段: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跨界设计服务

2010年,随着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华新意创接触到了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借助工业设计的功底和之前为外企提供衍生品、礼品深度开发的经验,以及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融合的思考,华新意创从参加比赛开始,介入了旅游文创产品领域。十年来对文创的喜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并对整个产业有了清醒的认识。华新意创形成了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结合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交互设计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来设计文创产品。在文创产品的系统策划方面,华新意创深度参与了中国礼物、北京礼物、海淀礼物等工作,同时为颐和园、北京动物园、国家大剧院、首钢集团、北京地铁等单位设计开发文创产品,还同时推出了自己的“京华印象”文创品牌,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华新意创开发的文创产品在获得多项北京礼物金奖、华礼奖金奖以及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的同时,还获得好设计奖、金点设计奖、红星奖等奖项的认可。我被聘为北京礼物设计顾问,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等职务,同时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工美协会、旅游委、经信委以及行业协会等部门邀请,在全国举办超过百场设计讲座。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i-mate JAMA系列智能手机设计

《设计》:您拥有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华新意创工业设计公司创始人的双重身份,集产学研于一身的同时,两个身份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刘洋:我认为产学研是一种非常合理、务实的工作模式,国家大力鼓励在岗教师创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大学本科的教学离不开实际技能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通过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设计公司接触的大量商业实践项目,促进了学生们的临场感和生动性。

2005年进入高校任教以后,我把在企业和设计公司运作项目的实际工作方式经过一定的编辑带入了课堂,并推行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即将以前分散的课程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分组,每个学期执行一个课程群,课程群由主干课引领,每一个子课程完成一个阶段性工作,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课题整体。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先后与联想、小米、汉王等公司合作进行概念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实际的案例讲述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设计是在限制中产生的,也是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变化的,国外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聘请社会上设计公司和企业一线的设计总监、设计师到大学执教,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教学机制。而我们的很多院校和专业,受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甚至出现了教师会什么就开什么课程的现象,逐渐脱离实际,这是我们的课程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的原因。

同时,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对实际设计实践工作有着推进作用,促进了企业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对于行业发展的思考以及理念的提升,这也是很多知名企业与大学院校合作的原因。我认为大学带来研究院的一部分职能,可以为企业带动持续的创新研究。

同时我还侧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工业设计结合的问题,先后负责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教委的研究课题,并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非遗、旅游产业、文博产业举办了大量的讲座和设计交流活动,提出了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需要结合创新吻合当代人的生活等观点并付诸实践。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微软MSN BUDDY PHONE产品设计

《设计》:近年来,中国工业设计师这个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对设计价值的认知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刘洋:我认为工业设计师的待遇、工作的稳定性仍有待于提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国内客户对工业设计价值的认知普遍不够,不愿意为无形的东西支付足够的设计费。十年前我们的工业设计客户基本是华为、联想、海信、康佳、海尔这样相对成熟的企业,对工业设计的操作流程和价值非常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大多组建了自己的设计中心,与外部设计公司合作的订单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年轻的研发团队和中小型客户大量涌现,这些客户的特点是资金实力不足,尤其是对设计的价值认知不够,自身缺乏成熟的研发体系,即价格低,做起来又非常吃力。此外,社会上还出现一些批发式的低价设计公司和设计业务线上平台,一定程度上更加扰乱了国内设计市场。在国人普遍对工业设计价值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一些线上平台业态将设计服务变成了快餐模式和白菜价格,其实对我们国家的设计产业来讲如雪上加霜。从整体工业设计行业来看,与十五年前相比,在房租和人员工资等公司运营成本早就翻几番的情况下,工业设计的服务费用并没有显著提高,一些规模大的工业设计企业报价并不高甚至更低,对大多数非重点的业务采取快速走量的方式经营。

2.工业设计师需要职称认证体系,对这个需要沉淀下来的行业有持续发展和稳定军心的作用。

根据我先后在设计公司、研发企业任职,后来又创业、任教的经历,我曾给相关的委办局提出建议——制定工业设计师的职称认证体系,得到北京市科委、人力社保局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工业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定位没有教授、工程师、工艺美术师那么清晰,从职业规划上看,甚至没有银行职员看上去稳定和有安全感。眼见着很多有情怀的、发烧友型的工业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被迫转型或缩小规模甚至关门,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在设计公司里的工业设计师,由于受到收入和稳定性的压力影响,很多被迫向往去企业任职,而把设计公司当作毕业以后的综合训练学校和跳板,即便很多企业的工作会比设计公司单一,创新的实力不足,但仍然会有大量设计师涌入企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和我大学毕业那个年代的工业设计公司的特征相比,我认为有一部分是倒退的。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承认工业设计师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应该有一个职称认定的体系来形成人才阶梯以构成良好的发展秩序。让设计公司和企业的设计部交相辉映,相互补充,让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变为可持续和受社会承认的岗位。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京华印象系列公仔

《设计》:华新意创的发展过程中是否面临过“生死存亡”的时刻?当初是如何化险为夷?

刘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新意创经历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曾出现过一定的业务影响,但由于早期定位明确走精专路线,在掌上产品设计领域拥有固定且比较高端的客户群体,在后来又有多元化的组合业务模式,所以幸运的是始终没有遇到过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工业设计的设计方法、跨界能力和落地能力是非常强有力的,但很多公司老板都反映,单纯的工业设计服务的业务普遍是不赚钱的,它的用人标准很高,设计周期长而费用标的却不高。每一个项目都是从零开始,无论项目大小都要经过漫长的周期,有时胜败还不取决于设计一方,很多好设计最终都未能面市。

华新意创能够发展至今,我认为得益于运用工业设计理念既做典型的工业设计服务,同时又进行跨界。在华新意创产品设计以外的策划、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城市形象设计等业务中,无不以工业设计方法为中心思想,这自然与原有那些设计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的优势。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具有烹饪导航功能的智能锅概念设计 学生:陈玥,指导教师:刘洋 刘铁

《设计》:请您从自己的从业经验出发,谈一谈设计与品牌的关系。

刘洋:我认为一个品牌的成功要有自己持续的设计理念和不断创新的追求,华新意创近十年开展了很多品牌设计业务,其中包含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等。以城市品牌为例,华新意创先后设计了民政部“中国社区”品牌、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品牌、北京市海淀区品牌,除了国家级、省市级、区级的品牌设计外,还设计了街道、乡镇甚至社区的品牌。在设计品牌的过程中,我始终从“重在应用”的角度进行工作和推广,强调应用的普遍性、灵活性和持续性。将城市品牌通过工业设计手法运用在城市家具、文创产品、城市雕塑等方面进行整体打造。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防灾减灾无人航拍飞机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

《设计》:以AI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全面“入侵”人类文明,在把人类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危机”,甚至已经波及艺术创意领域,您认为设计行业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处?

刘洋:我认为当前的AI技术一定程度上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和奇妙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技术发展的优越性。我认为人工智能会更多地成为设计师精心雕琢的作品,而并非取代设计师的工具。我日常会频繁地使用siri、天猫精灵、小米智能家电等产品,在这些应用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工业设计新的发展趋势,我们从二十年前的产品研发状态发展到今天,越发注重细节和使用体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大跨度进步。但就设计师而言,人工智能永远是设计师精心设计好的服务于人的工具,设计师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顶层设计思想,用先进的技术还原人的本质需求。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即便未来到了技术能力超强的阶段,也应该是由设计师来引领的工作内容,否则会出现与人类的偏离。当前能够满足艺术创意领域的一些工具还停留在比较青涩的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美学和技能方面与设计师的能力还是相差甚远的。我们希望未来人工智能在设计师的精心参与下能够真正地服务与人的本性,除了提高效率外,还可以张弛有度地创造更好的世界。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为北京市海淀区设计的标识系统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设计城市家具

《设计》:您认为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怎样的?华新意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是如何协作的?

刘洋:可以想象未来的AI技术发展是迅猛的,但像计算机一样,它提高效率的方式始终是在人的控制之下,在技术过剩的前提下就更需要用工业设计去指导和整合技术。华新意创早在2017年就为海尔设计了智能插座产品。

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有时是争执又相互协作的过程。在华新意创我们非常鼓励设计师用创新的标准来执行设计项目,而不能只满足于美学和落地,在智能时代我们勇于为企业提出超前的想象力和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体验,包括人文关怀的设计,我认为这是工业设计的价值。我们引导具有研发实力但在创新方面薄弱的企业,同时也和先进的企业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为用户提供更加到位的体验。

在产学研方面,我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常年与智米科技合作,今年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围绕“智能”这个主题,结合小米在该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和我们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方向的积累,带领学生做了更多的生活方式设计,包括能够烹饪导航的智能电饭煲和电磁炉、饮水机与加湿器合二为一的智能装置、专门为浴室设计的智能音箱等,整体的感受是将智能作为一种工具,紧密围绕满足人的生活方式。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2019年为小米生态链设计SWDK擦地机

《设计》:在当下社会,您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需求?更好地和产业融合助力企业发展?

刘洋: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学科,我认为应该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设计能够为产品带来的价值,这既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的工业设计已经从最开始的技术性职业过渡到更加人文的专业领域,我认为从技术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文化是观察世界的角度,技术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日常的工业设计工作是艰苦的,好的设计师想法会跟不同项目的研发实力、自身特点积极融合,将创新提升应用于产品。我认为当今的工业设计师应该从忽略技术甚至抛弃技术的层面去考虑人文的问题,会使观察角度更加合理。

同时当代的工业设计已经去掉了工业二字,是一个融合跨界的时代,需要与时尚和当代生活方式紧密接轨。在华新意创的文创产品设计中,运用工业设计对市场、用户的观察方法,从品牌入手建立系统。我们除了构建自己的产品以外,还参与了北京礼物、海淀礼物等系统工作。华新意创的“京华印象”系列公仔一经推出便创造多项销售第一的成绩,在工业设计与潮流玩具、工艺美术等行业的跨界中,找到了设计方法和市场动向,准确地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点,同时用传统文化出发的文创产品打破以往工艺美术品的界限,获得了好设计奖、金点设计奖、红星奖等奖项的认可,同时得到北京礼物的支持与推介,这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体验,运用工业设计为主的多领域跨界设计手法打造的文创产品。在从策划到研发的过程中,完整地运用工业设计流程进行,产品结合了模块化设计结构,体现了工业设计特点。另一方面,与市场、时代的脱节常常体现在文创产品这个行业,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文化受到追捧,近十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的工艺美术、非遗、老字号等行业,但发现很多过去的文化精粹已经难以吸引市场尤其是年轻群体,表现中国文化的文创产品很多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直接套用和复制且同质化严重、内容表达浅显,很大程度上不能让公众很好的领悟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不能够将此联系到当今的生活中。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结合当代设计去创新发展的思路,我先后为颐和园、天坛、动物园、国家大剧院、首钢集团、中核集团、北京地铁等上百家单位设计了大量的文创产品,积累了一些经验。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2019年为奥迪设计的基于智能技术的用户体验终端获得红星奖

《设计》:您为公司遴选设计师的标准是怎样的?您最看重青年设计师哪些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刘洋:我比较看重设计师的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两方面。华新意创在2014年获得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授予的中国十佳设计公司称号,在全国十佳设计企业里有可能是规模较小的。如果说近十年取得了一些特色和进展,我认为是走追求高品质的工作发展路线,说白了就是没有将设计服务只当成生意做,这可能与我在学校任教有关。与把公司的规模做大相比,对我更有吸引力的是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型设计。我们非常注重设计师的职业修养和对设计细节的把握,华新意创设计师团队的老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年以上,带领年轻的设计师一起从变化发展的角度观察设计流行趋势和人的生活需求,始终跟上节拍同时又坚守设计法则,希望我们有条件将具有创造活力的工作精神持续下去。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为国家大剧院设计Art鹅系列文创产品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2017年为北京地铁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设计》专访|刘洋:工业设计师应抛弃技术去考虑人文问题(聊聊设计师的六大瓶颈)

获得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的祈年殿套装餐具

《设计》: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压力和新近疫情的压力迫使很多企业都在转型,设计公司是否也存在转型的紧迫性?

刘洋:这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放慢了生活的脚步,也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很多机会。以往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全都因之发生改变,大量已有或未知产品需要重新设计或创造,服务设计、工业设计既能为防疫提供科学合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和产品设计,同时又能在情感化方面为社会工作带来缓冲和调节,为人减压,从生理、心理等多角度来使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并找到有效的防疫措施。我想,这是对设计公司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作空间。

朗读着关玲

编辑 星霓

每 周 一 三 五 下 午 七 点 更 新

文章版权为《设计》杂志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 《设计》杂志社,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