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征程 | 一家年营收不足20亿美元的公司,是如何卡苹果、三星、 华为、高通脖子的
文 | 杨逍
编辑 | Lina
芯片,国之命脉。
这一枚小小的方块,竟卡住了我国无数尖端行业的咽喉,成了科技巨头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1年,36氪重磅推出《芯征程》系列产业观察。本系列将对半导体产业上下游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度研究,包括不断突破摩尔定律极限的制造巨头、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以及芯片设计企业。希望我们的内容能够为饱受“缺芯”困扰的中国产业界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这是36氪《芯征程》系列的第七篇,Enjoy。
从2020年至今,ARM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先是传出ARM和ARM中国的换帅风波;后有英伟达官宣收购ARM,这引起全行业抵抗、不满。
进入2021年,将整个IT世界搅得不安的ARM,倒是仍不紧不慢、极其有节奏地接连官宣产品。就在前几天的5月25日,ARM还发布3款CPU和3款GPU核心设计,为ARM笔记本、高端手机处理器、智能手表等产品提供新解决方案。
ARM是一家“小公司”,至今年营收不超过20亿美元。可ARM又是一家“大公司”,从苹果到三星,从华为到高通,全球超过90%以上的手机芯片里都有着它的技术,几乎卡住了全世界的“脖子”。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如今,ARM的影响力已经先后进入了手机、电脑、数据中心、物联网、自动驾驶等不同领域,含有ARM技术的芯片累计出货超过1900亿颗,连起来可以绕地球25圈。
本文将回望ARM发展历程,看一看这家以赌博机计算机系统起家的公司,是如何发展为藏身于产品最底层的隐形王者的,又为何会以一再被迫“卖身”,陷入了长久的动荡之中。
Hello World,I am Arm
1979年,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的赫尔曼·豪泽和克里斯·克里在英国成立了Acorn电脑公司,也就是ARM的前身。
而Acorn成立三年前,比尔·盖茨成立了微软,史蒂夫·乔布斯成立了苹果。这批未来将在IT产业消费级市场叱咤风云的公司开始登场历史舞台。
1982年,BBC播出纪录片《强大的微处理》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这个纪录片向英国观众介绍了电脑时代即将来临,为了鼓励民众学习计算机,BBC想为电脑爱好者推出一款价位适中的英国产设备。
剑桥的Acorn拿下了这个订单。Acorn将这款为微型电脑命名为BBC Micro。令人意想不到的是,BBC Micro大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脑设备之一,销量从预计的1.2万台一路疯涨到150万台,BBC Micro还于1984年获得了英国科学技术桂冠——女王技术奖。
(BBC Micro)
Acorn一炮而红,在微型机市场上露了脸。依靠BBC Micro的销售,Acorn的利润从1979年的3000英镑飙升到1983年6月的860万英镑。
当时的微型机(个人电脑)跟现在的电脑不可同日而语。
万维网还没有出现,它既不能用来实时与人沟通,也无法检索信息。然而,它却是人类生产力的一大飞跃。当时,它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表格计算工作,还有了早期的编曲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Acorn公司所打造的BBC Micro主要面向国内的学校类客户、电脑爱好者,市场空间不大。
相比之下,商用市场有着更为巨大市场体量与想象空间。当时,IBM推出的第二代微型机在商业市场混得如鱼得水,Acorn见状蠢蠢欲动,打起了这块大蛋糕的主意。
Acorn的商业电脑设计方案需要使用第二块处理器与BBC Micro平台协同工作,但Acorn认为,BBC Micro上采用的摩斯太克公司6502处理器无法承担这个重任,但他们也一直没有找到能接替的芯片。Acorn倒是看上了英特尔的286芯片,可英特尔拒绝合作。
无奈之下,Acorn走上了自研处理器的道路。可正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决策,拉开了Acorn芯片未来称霸全球的序幕。
由于资源不足,为避开和英特尔、IBM等巨头竞争,Acorn选择了RISC技术路线(精简指令集),与英特尔主导的x86架构相比,它不仅开发难度低,而且低成本、低性能、低功耗。
1983年10月,ARM正式启动芯片研发。经过18个月的研发测试,Acorn在芯片代工厂VLSI公司生产出第一块使用RISC指令集的ARM芯片,这个“ARM”不是ARM公司,而是Acorn RISC Machine的首字母缩写。
1985年4月26日下午3点,第一批ARM芯片投入到开发系统,屏幕上出现了“Hello World,I am Arm”字样,全球第一款商业RISC处理器ARM1成功运行了。
最初,这款ARM1芯片主要用途是作为BBC Micro的协处理器运行芯片开发所需的仿真软件,也被用于支持芯片(VIDC, IOC, MEMC)的开发,和加速ARM2开发时所用到的CAD软件。
芯片的成功让Acron研发团队鼓足了信心,继续朝着商业化的路径努力。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处理器芯片研发成功前一年,家用电脑市场突然崩溃,家用电子游戏机和家用电脑公司Atari(雅达利)被出售,苹果电脑濒临破产,Acorn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在此之前,由于供应商产能工艺不足,Acorn一直都被产能问题困扰,如1983年Acorn拿下30万份订单,供应商却只供给了3万台机器。好不容易到1994年供应商产能上来了,家用电脑市场崩溃,销量骤减,Acorn一下子堆积了25万台机器。
同期,Acorn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处理器研发工作,Acorn出现严重的现金流问题。
1985年,Acorn不得不以1200万英镑低价将一半的股权转让给意大利的Olivetti电脑公司,用以偿还债务。
归于 Olivetti旗下后,Acorn宣布停止美国市场的销售,并将剩余的美版BBC微电脑都卖了墨西哥的一家公司。
到1990年,苹果要给代号为Newton的项目寻找低功耗处理器。这款产品的设定是全球第一款平板电脑,对产品耗电量、成本、全静态操作等性能要求较高,Acorn的ARM处理器是市面上仅有的能满足苹果要求的芯片。
(Newton)
但ARM处理器仍有一些不足,如Acorn ARM没有这款产品所需的集成内存管理单元,且Acorn公司无法凭一己之力将这一功能集成进ARM处理器。于是,苹果决定和Acorn成立一家新公司,合作开发ARM处理器。
11月27日,苹果出资150万英镑,Acorn以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芯片厂商VLSI出资25万英镑,成立了ARM公司——自此,ARM正式从Acron电脑中剥离出来,成为了一家独立芯片公司。
不过,由于想法太过超前,且当时乔布斯也不在苹果公司,这款采用了ARM6的Newton Message Pad市场反响并不好,1993年问世,1997年便停产。
在很长一段时间,ARM的姿态都弱小而无助,在追求高性能的电脑市场,ARM的RICS架构的产品并无优势,产品性能远不能和英特尔相提并论。
独占手机市场鳌头
真正让ARM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是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
英特尔凭借高性能的x86处理器在PC市场独占鳌头,ARM的产品难以望其项背。但在移动设备市场,这个优势反而成了劣势。
移动设备看重功耗和续航能力,英特尔x86架构高功耗优势成了快速掉电劣势。ARM架构低功耗、高续航的好处显现了出来。
ARM在手机领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2006年,在IP授权商业模式之下,ARM的RISC处理器逐渐被大量芯片厂商、手机公司采用。
1993年,ARM推出了全新的ARM7处理器核心。ARM过往产品的坏运气仿佛都是在为这款产品蓄力。基于ARM7的ARM7-TDMI成为明星作品,这款产品基于32位微处理器,搭载了Thumb指令集,将代码密度提升了35%,内存占用仅和16位处理器相当。
同年,意识到不能仅依靠个别产品发展后,ARM提出IP授权的商业模式:ARM只向客户提供处理器授权,不直接提供芯片产品;芯片生产厂商可通过支付前期许可费和后期生产芯片的专利使用费,获得ARM处理器的授权。
ARM所提供的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对外销售芯片设计图纸。苹果、三星、高通、华为、联发科这些芯片公司将ARM的图纸买回来,再添加上自己的修改设计,从而打造出自己的芯片。
其IP授权有三种,架构授权、POP(processor optimization pack,处理器优化包)、处理器使用授权。
- 架构授权授权指合作厂商可以根据ARM架构,自行设计处理器;
- POP指ARM会为合作厂商提供优化后的处理器,方便客户在特定工艺下设计、生产出性能有保证的处理器;
- 处理器使用授权则是指厂商不能更改原有设计,只能调整产品频率、功耗等,自由度较低。
比起英特尔全包、封闭式的产品逻辑,ARM只做底层ISA的设计,给手机厂商、芯片厂商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根据需求自行设计产品。对于苹果、三星等一线品牌而言,优化芯片设计、突出手机特性是优化手机性能的一大必然追求,ARM这一举动可谓正得其心。
这个模式让ARM的指令集迅速在手机市场铺开。
德州仪器率先用这款处理器打造了一款芯片,这验证了ARM IP授权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也为ARM产品作了背书。
到1994年,德州仪器还说服下游客户诺基亚上船。通过与诺基亚合作,ARM还发明出了16位的Thumb指令集。诺基亚当年采用了ARM架构的6110手机,成为第一部采用ARM处理器的GSM手机。
这款手机也是ARM IP授权在消费电子领域推广的开始。
此后,高通、飞思卡尔、DEC等公司相继加入ARM-7的授权阵营,得到授权的公司数量超过170家,使用ARM-7的芯片数量超过100亿颗,ARM-7成为ARM在移动处理器的旗舰系列。
1995年,ARM7还引起服务器领域处理器巨头DEC的关注,DEC在ARM授权基础上,设计出新的处理器架构Strong ARM,并于次年2月发布了SA110处理器。
DEC的帮助让ARM处理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这颗160MHz、DMIPS为185的处理器,功耗还不足500mW,引起工业界和学术界对ARM的关注。
1997,DEC被英特尔收购,英特尔获得Strong ARM的使用权和ARM的相应授权,并将其发展为旗下RISC处理器产品线,用于黑莓、Palm Treo和摩托罗拉Q系列手机中;英特尔还将Strong ARM升级为XScale,并为之生产配套芯片,为ARM处理器发展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ARM8赶上了Strong ARM的发布,ARM10则赶上了XScale的发布,两款芯片效果并不好。倒是1997年发布的ARM9,标志着ARM处理器正式进入微处理器领域,成为ARM的里程碑式产品。
短时间看,ARM公司并未获得任何好处,但英特尔放弃其ARM架构产品后,这片DEC和英特尔打下的江山,最终还是落到了ARM公司手上。
1998年4月17日,ARM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行价为每股5.75英镑(纳斯达克发行价为29.17美元),市值达到2.64亿英镑。仅仅一年半后,ARM就登上了伦敦证交所富时100指数。
第二阶段,则是2006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和谷歌安卓系统的发展,ARM越发强大,最终垄断了整个手机市场。
从2005年开始,ARM对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ARM意识到除了ARM9的高端处理器市场以外,还有低成本低功耗的微控制器市场,提出了Cortex产品线,并将处理器架构分为面向高性能的 Cortex-A、面向实时控制场景的 Cortex-R,以及面向微控制器市场的 Cortex-M,产品进一步细化。
2006年,英特尔放弃移动芯片业务,从此再未在手机领域处理器架构之争中掀起水花。
当年,英特尔遭遇危机,业绩坠入低谷,PC端业务遭遇老对手AMD的猛烈攻击。为守住PC市场,英特尔时任CEO贝瑞特决定放弃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裁员,砍掉了当时看起来并不赚钱的移动通信业务,并于6月将XScale其通信及应用处理器业务出售给Marvell公司。
2007年,苹果发布的跨时代产品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第一代iPhone采用了ARM设计、三星制造的芯片。次年,谷歌推出的Android(安卓)系统,也是基于ARM指令集的。
全球两大手机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都基于ARM指令集设计,这将全球软件应用厂商都和ARM指令集绑定起来。ARM在手机领域拥有了绝对的生态优势。苹果、高通、英伟达、微软、亚马逊、Ampere Computing、华为等客户都是ARM阵营一员。
等英特尔2008年稳固好PC市场,想通过Intel Bonnell微处理器架构开发Atom重启移动芯片市场时,已经错过了时间窗口期。
到2011年,ARM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超过90%,颠覆了英特尔一家独大的处理器市场格局。
2016年,英特尔彻底关闭Atom生产线;2019年,随着高通和苹果的和解,英特尔将5G业务卖给苹果,彻底退出了移动基带市场。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ARM靠收取授权费为生,虽然它在手机领域市场占比较高,但全球手机市场几乎陷入增长停滞状态,ARM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ARM最早盯上的是PC市场。
2010年,英特尔入侵手机领域时,原本觉得可以和平相处的ARM觉得有被冒犯到,开始反向进军PC市场。
ARM公司前总裁Tudor Brown表示:“英特尔公司想通吃电脑和手机两块市场,我们要说NO!为什么它进入我的地盘,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场上去呢?”
英特尔在芯片研发、设计、制造上一条龙的强势地位,给各环节公司造成压力。当ARM CEO Warren East放话“希望能在未来的12个月内,在服务器市场看到一些我们的东西”后,传统、封闭的PC生态圈被拉开了一个口子,ARM吸引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目光。
踏出和ARM合作第一步的是微软。
采用ARM架构的苹果iPad大火后,微软就对平板电脑这个产品种类觊觎不已。
2011年,微软在CES展会上推出基于32位Arm架构的PC操作系统Windows RT操作系统;次年6月,微软在洛杉哥发布了搭载了Windows RT 操作系统Surface RT,一款融合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形态的产品。
(Surface RT)
由于上层软件生态原因,该产品只能下载微软应用商店中的程序,无法运行传统的Windows exe应用程序,因为这些软件以x86架构为基础研发的,无法适配ARM 架构。
“砖头”电脑显然不会引起客户关注,Surface RT产品只发布了两代就停产了。
微软因此亏损了9亿美元。但这并未阻止微软跃跃欲试的心情。
到2016年,微软开始了向ARM转向的第二次尝试,宣布Windows 10 将全面支持 ARM 生态系统。
相比上一次,此时的微软已经不这么极端,Windows 10能通过模拟器运行Win32 程序,让电脑买家有软件产品可用,不过Windows 10并不支持运行 64 位程序的软件。2017年推出的华硕 NovaGo 和惠普 ENVY X2就是基于高通骁龙 835 平台的 Windows 10 产品,这两款产品电池续航能超过一整天。
Windows 10成功与ARM相结合,ARM取得进入PC市场的阶段性胜利。
这边,ARM也没闲着。2018年,Arm推出号称“媲美低压版酷睿i5\”的 Cortex-A76核心。高通还基于此芯片推出骁龙8cx处理器,并联合了联想、惠普等电脑行业巨头打造出了“Always Connect PC”这一新的电脑品类,不过叫好不叫座。
虽然ARM在操作系统、芯片、电脑厂商上都做足了准备,可不出现一款强有力的产品,整个行业对ARM架构能推出高性能芯片这件事仍有所迟疑。
2020年,苹果M1芯片和基于M1的Macbook,让全行业看到了ARM架构做高性能芯片潜力。
(M1芯片)
和微软不同,在尝试ARM这件事上,微软的态度是不断尝试、不放弃、两边游离;苹果的态度则是研究多年、要一击必中。
从2010年发布的第一款iPad开始,苹果就开始在iPad和iPhone 4上使用自研芯片A4处理器。也是从这时开始,苹果开始了对ARM架构的自主设计、研发。
这意味着,到令业内人士震惊的M1芯片出来,苹果用了整整10年时间研究和研发ARM架构。
搭载了M1芯片的Macbook,续航能力可达无线上网15小时。根据苹果公布的测试数据,基于ARM架构的M1的性能,已超越英特尔的高阶i9处理器。
英特尔之所以在PC市场风头无两,是因为软件层面的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软件都是基于x86架构研发的,在ARM架构上运行会出现适应不佳的情况。
苹果M1电脑发布前不久,ARM还推出了它决心征战PC市场的产品Cortex-X1核心,一改以往ARM核心IP均衡PPA的设计哲学,牺牲了芯片面积与功耗,更多专攻性能的核心。
同年12月,微软再次在推进ARM的路上跑起来,推出能兼容64位x86应用的基于ARM架构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Surface Pro X等使用ARM架构处理器的设备,将正式支持包括ARM32、ARM64、x86和x64在内的完整代码体系。
而ARM 的Cortex-X1核心和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动作意味着,从2012年就开始的基于ARM架构Windows设备在软件兼容性、实用性上的不足,可以补足了。
ARM耕耘多年的PC市场,终于可以看到曙光。
在PC市场之外,数据中心也是ARM觊觎已久的领域。
从2011年开始,ARM公司就尝试进入服务器市场,Cavium、高通、AMD、华芯通半导体等国内外公司都曾和ARM合作进军服务器市场,都以失败告终。
Cavium的ARMv8服务器芯片ThunderX(2014年面世)有低负载却高功耗的问题;高通Centriq 2400服务器(2017年面世)出货仅半年,高通就退出了服务器市场;AMD的Opteron A1100服务器(2014年面世)反响平平;华芯通半导体推出昇龙4800(2018年面世),但高通退出服务器市场后,这家高通投资的公司就关门了。
接连的打击并没有让ARM放弃该市场,2018年,ARM首次推出面向这些数据中心的专门IP——面向云到边缘基础设施产品Neoverse,开始了面向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第二次进军。
此后,不少面向基础设施市场的芯片设计企业基于Neoverse推出芯片产品,云计算厂商也开始推出基于ARM架构的自研芯片。亚马逊云AWS推出Graviton处理器(2018年推出),华为云推出“Hi1620”的ARM服务器计算芯片(2018年推出),也就是鲲鹏920的ARM服务器芯片。2020年年底,据彭博社援引内部人士消息,微软也正在筹备用于 Azure 云服务器上的ARM 芯片
不过10多年来,英特尔几乎是全球服务器市场的唯一CPU供应商,其市场份额长期超过90%。AMD的EPYC(霄龙)服务器芯片让英特尔市场下降,但AMD采用的也是x86架构。
AMR若想在服务器市场有所发展,仍需补足生态空缺。
除移动设备、服务器以外,ARM也将物联网看作未来大有所为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应用需要低成本、低功耗的芯片,Arm架构低功耗特性与物联网市场的需求非常契合。软银收购孙正义花320亿美元收购ARM,也正是看中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空间。
ARM 2013年就有物联网事业部了,当年8月,ARM就收购了曾领导低成本、低功耗设备标准6LoWPAN制定芬兰物联网软件创业公司Sensinode,在物联网市场布局。
到2018年,Arm布局物联网的步伐开始加快,收购和产品发布同步推进:6月收购物联网连接管理技术公司Stream Technologies;8月收购数据分析公司Treasure Data,获得连接管理的能力和 汇总、解析大量第三方分散、孤立数据的能力。当年,ARM还接连发布了Pelion物联网平台和物联网操作系统Mbed Linux OS,形成了完整的芯片IP、操作系统、云平台服务的产品体系。
Arm公司2017年的一份PPT显示,基于Arm架构设计的物联网设备控制器达90%,占有率较高。
不过,ARM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也并不顺畅。物联网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像想象中的快,市场难以一下子做大。孙正义曾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但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也才1.36万亿美元。
此外,同指令集架构的RISC-V虎视眈眈,其开源特性和架构优势,让很多行业人士觉得,它可以在AIoT时代大有作为。RISC-V的领先厂商SiFive和IP厂商CEVA合作,开发面向智能家居、汽车、机器人、安保、增强现实、工业和物联等一系列边缘智能SoC。这正是ARM所物联网所聚焦的领域。
自动驾驶领域是ARM进入最晚的领域。2018年12月,ARM才正式宣布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到如今,高通、德州仪器、 恩智浦、瑞萨等基于 ARM 发布的多款芯片亦在车机芯片中大量落地。
ARM预计,到2029年,能参与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320亿美元,而目前收入不到20亿美元的ARM,离天花板还有着无尽的空间。
动荡之中的ARM
ARM的表现没有人让孙正义满意。
2017-2019年,ARM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增长微乎其微。
由于ARM已经退市,难以看到其2020年营收,而2020 AMD、英伟达、英特尔的营收则分别为97.6亿、166.75亿、779亿美元,差距甚远。
为收购ARM,孙正义曾接连抛售阿里、GungHo、Supercell这些公司的控股,让ARM于2016年9月6日从伦敦证券交易所退市,完成私有化。
然而,仅四年之后,2020年9月,软银再次宣称即将卖出ARM公司,英伟达宣布接手。此时孙正义对ARM的态度,已经从考虑了10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变成急于脱手。值得一提的是,该交易并不包括ARM的物联网服务事业群。
单从英伟达和ARM看,这桩买卖实在是个不错的交易。
ARM采用的是IP授权模式,这意味着,若无法拓展到其他市场,只在市场空间已停滞多年的手机、个人电脑市场发展,ARM的营收将一直呈现这种小而美、增长几乎为零的现状。
英伟达强于GPU,目前数据中心常用英特尔的CPU加英伟达GPU的解决方案。ARM强于CPU架构,一旦英伟达收购ARM,就可以同时拥有CPU和GPU的能力,二者结合后,ARM可以更好地进入数据中心市场。
不过,这一合作目前阻力重重,ARM今日成就和它中立的身份不无关系。ARM全球业务涉及将近500多家大型企业,一旦被收购,存在英伟达为拿下芯片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的风险;哪怕没有此类行动,英伟达提前获得ARM的最新架构产品,也足以让竞对们失去先机。
苹果、高通等美企曾联合起来向美国监管部门施压,华为等中企也向国内监管部门提出否决英伟达收购案的消息。英国政府也表态,会对这项收购案进行审核。
不过5月26日据外媒theRegister报道,ARM公司在英伟达交易完成之前,已经实行了招聘冻结,并取消了每年支付给员工的福利津贴,做足了等待收购姿态。
而ARM可能对这个收购案产生影响的是,ARM和安谋中国之间的争端。
安谋中国(Arm China,以下简称ARM中国)成立于2018年,是中方投资人和软银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方控股51%,其中厚朴投资拥有中方资本35%的股权,吴雄昂持股16%;外方持股49%, Arm占47.33%的外资股权。
ARM中国成立后就表示“专注中国市场,做中国的核心技术”,注重自主研发基于ARM架构技术的IP与标准,通过研发更符合中国客户需求的IP,提供更贴近客户的本土化支持和服务。
三年以来,ARM中国陆续推出4款IP产品——“周易”AIPU、“星辰”处理器、“山海”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和“玲珑”i3/i5 ISP处理器。
但2020年6月10日,ARM发媒体声明稿,表示联合大股东厚朴投资,以危害公司利益为名,罢免吴雄昂安谋中国CEO一职。次日,ARM中国发声明表示ARM的指控莫须有,罢免程序不具合法性,吴雄昂继续担任CEO一职领导公司。上演了一出换帅闹剧。
(ARM 中国公开信)
7月28日,ARM中国还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附有公司员工签名的联名信,力挺吴雄昂。
(ARM中国公众号发布的联名书)
ARM曾连续派遣三名高管接替吴雄昂的位置。今年4月,彭博社曾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吴雄昂将起诉这三名高管,要求他们归还公司财产,旨在将ARM中国控制权保留在现任CEO吴雄昂手中。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未看到和此次诉讼相关消息。
中国市场对ARM很重要,2018年中国市场占据ARM整体销售额的五分之一;而2019年ARM中国年增长近50%,占ARM全球IP业务的27%。这个增长态势和营收增长几乎为零的ARM公司相比,可谓是难得的活水。ARM中国也很难脱离ARM发展,毕竟,ARM中国的底层技术基因是总公司的产品。
目前,ARM和ARM中国的合作交流仍在继续。
36氪了解到,ARM中国的工作仍在继续推进。对于此事,吴雄昂对员工的回复是“这是工作股东层面的事情,公司股东会解决”,而ARM和ARM中国的员工也仍在进行正常的技术交流。
无论是收并购,还是换帅风波,事情要解决,公司也要继续发展。
进入2021年后,ARM可谓是极其规律地更新着最大的变化。
先是在3月,ARM发布v9指令集,取代了已更新10年的v8;紧接着,4月,ARM基于v9发布了面向数据中心IP的“ARM Neoverse N2”;就在前几天的5月25日,ARM还发布3款CPU和3款GPU核心设计,为ARM笔记本、高端手机处理器、智能手表等产品提供新解决方案。
纵观ARM发展,从赌博机系统到众多产品的底层基础,几经收购,ARM做底层架构的内核从不曾改变,时代机遇、多年筹谋、生态建构成就了如今的ARM。
如今,ARM所属前途未卜,但ARM架构入驻除手机以外其他领域,和x86架构对垒的态势却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ARM起源史:一家英国小公司如何发明了ARM并改变了世界,机器之心
ARM 成长史:杀出奇才辈出的七十年代,虎嗅
Arm高性能之路:从全军覆没,到重整旗鼓,电子工程专辑
Arm的十年PC征程,和微软的“暧昧”,电子工程专辑
Arm的物联网野望与危机,爱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