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用光波导技术让AR镜片更轻薄,「珑璟光电」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珑璟光电 光波导)
36氪获悉,AR光学模组研发商珑璟光电宣布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君盛投资领投,珠海顺盈资本参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光波导光学模组扩产和全息光栅产品研发。公司曾于2017年获得水木资本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
珑璟光电成立于2014年,核心团队在微显行业具备多年积累,主攻虚拟显示类光学光电子元件研发制造。
自16年AR/VR元年起,近眼显示就成为大厂布局的热门之一。全球科技大厂如Facebook、Google、Microsoft、Samsung、HTC及Apple,都在研究VR/AR头戴显示设备及穿戴技术,探索眼镜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近眼显示设备,光学模组则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前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
光学方案有离轴光、棱镜、自由曲面、波导、光场。珑璟光电创始人马国斌告诉36氪,于用户而言,光波导光学模组核心优势在于薄,贴合理想中的眼镜形态,是未来的主流光学方案。
珑璟光电在2018年初发布了LCE1801H阵列光波导AR光学模组,镜片厚度仅为1.5mm,重量小于20g,视场角(FOV)达40度,分辨率为1920*1080,出瞳距18mm,透光率大于82%,兼顾轻薄与视觉感受。未来,公司也将推出FOV60度的阵列光波导光学模组。
在国内,AR硬件厂商大都采用量产工艺更完善的曲面棱镜,而对于光波导方案却鲜少触及,究其原因主要是量产难与成本高。针对这两个问题,马国斌提到团队已实现光波导光学模组量产,在价格上也做到了国外著名AR模组供应商Lumus的一半。
量产层面,珑璟光电以实现光波导技术量产为目标,所有研发样品直接跑产线,在实际的供应链、量产环境中对工艺设计进行调整优化,从而规避纯实验室环境下工艺设计过于理想化的问题。马国斌告诉36氪,目前阵列光波导光学模组已量产300余套,产线上有1000余套,年产量可达数十万级别。
价格层面,Lumus对外价格高于1000美金,而珑璟光电官方量产价格在470美金,主要源于公司对于供应链的把控以及工程成本的控制。马国斌表示,未来随着量产工艺更为标准化稳定化,光波导光学模组量产还会有一定成本下降空间。
商业模式方面,珑璟光电以独立销售光学模组和提供整体光学解决方案为主,合作伙伴包括三星、富士康、舜宇光学、霍尼韦尔、海康威视、联想、网易、亮风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多家国内军工企业,在安防、军警、旅游等行业基于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今年,公司营收额在1500至2000万元。
除阵列光波导技术外,该公司也在研发全息光波导技术,为未来布局。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推出全息光栅光学模组,类似方案也曾用于Hololens和Magic Leap上。
近年来,国内AR领域企业以面向B端市场为主,如在军工等行业有所应用的枭龙科技和亮亮视野,提供B端AR技术服务的亮风台等。C端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即便是最近面世的Magic Leap One也只是试水。
根据Digi-Capital 今年一月的AR/VR趋势分析报告预测,该领域收入将于2019年开始爆发,五年内全球AR用户基数可达35亿,收入可达850-900亿美金。当AR消费级产品出现,AR用户基数扩大,人们对于轻型、便携、近似于眼镜形态的近眼光学诉求明确时,将为珑璟光电、灵犀微光等光学技术供应商带来更庞大的市场空间。
关于本轮投资逻辑,君盛投资合伙人李昊表示:
近年来国际、国内各大公司都在进行AR领域布局,显示AR技术发展是未来趋势。当技术逐渐成熟和产业链准备完善时,AR应用也将大规模落地,特别是在安防、工业等B端领域具备使用场景。在AR产业链上,光学模组是上游核心环节,具备开发难度和较高技术壁垒,因此少有公司涉足。
光波导技术被视作未来主流的光学方案,然而其技术和量产门槛高,国内少有公司能实现从demo到量产的跨越。珑璟光电除了光学技术和工艺设计外,更能把握生产流程和产业链资源,实现阵列光波导光学模组量产。
珑璟光电已经启动新一轮融资,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化落地和人才引进。
——————
我是郑铟,36氪超人学院创始学员,关注AI、AR/VR、物联网、前沿科技、社交 ,项目交流请加微信zhengbaobao097825,注明公司、职位、姓名。
超人学院相信早期生态推动社会变革,使命是为早期生态培养领袖人才,详情请戳36氪想要为进入创投圈的年轻人做一所「超人学院」,你来不来